乐动(ld)网页版-登录入口
400-900-8885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92期答案

相关推荐: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92期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结合关于课程最常见的定义-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课程是学科、活动和相应的学习情境、活动情景的统一,课程是过程。由此可见,斯宾塞更倾向于认为课程是过程。故本题答案选择D。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理论。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因此正确答案为C。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的编写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直线式和螺旋式。其中,螺旋式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题干中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有所重复,后面的学习内容是对前一阶段的扩展与加深,属于螺旋式的特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C。

A项,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B项,该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D项,该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择C。

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课程设计原则。小学课程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要通俗易懂,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等各育全面和谐的精神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现有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备完善程度、儿童家庭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所以小学课程设计应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将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是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的内容。

B选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的德育内容。

D选项,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原则的内容。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实施的结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从而实现各门课程功能的协调化、整体化,产生的教育效果。

第二,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第三,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

题干中描述的是迁移性原则。故本题答案选D。

6.【答案】BCD。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所以校内课程资源占主要地位,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中起重要作用,故B项说法正确;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乡土资源、科技馆、博物馆等,不仅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故C选项说法正确;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适应性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注意发掘校内外存在的、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CD。

7.【答案】AB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故ABD三项符合题干描述。C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BD。

8.【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经验主义课程论。而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该理论流派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简言之,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故该说法错误。

9.【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成分。针对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大量的问题的现状,我国实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包含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三种基本成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按育人的客观要求而分化、组合成宏观课程结构(即课程计划的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即不同课程类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组合)和微观课程结构(即多层次的教材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它决定了课程的基本属性。故题干说法正确。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犯错后,教师采取的行为应该符合新课改下的学生观,具体来说有如下观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在对待犯错的学生时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健康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是追求进步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而完全否定学生,要考虑到他的发展潜力并切实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其发展,改正错误。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独立想法。因而当其犯错误时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先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再去评判,评判过程中不拿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要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当学生犯错误时,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明白自己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乐动(ld)网页版,登录入口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乐动(ld)网页版,登录入口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乐动(ld)网页版,登录入口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乐动(ld)网页版,登录入口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